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最新一期《腐植酸》杂志卷首语 | 十年砺剑:“腐植酸有机-无机营养供给理论”重构土肥和谐新关系
最新动态
最新一期《腐植酸》杂志卷首语 | 十年砺剑:“腐植酸有机-无机营养供给理论”重构土肥和谐新关系
2025-03-038

【编者按】现将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名誉会长、法人代表、《腐植酸》杂志主编曾宪成,为2025年第1期(总第222期)《腐植酸》杂志(双月刊)撰写的卷首语《十年砺剑:“腐植酸有机-无机营养供给理论”重构土肥和谐新关系》分享给大家。

十年砺剑:“腐植酸有机-无机营养供给理论”重构土肥和谐新关系

曾宪成

一、土肥革命的蝶变:“腐植酸有机 - 无机营养供给理论”的历史丰碑

人类农业史上,土肥学说曾经历过两次革命性跃迁。1840年,泰伊尔的“土壤腐殖质学说”揭示了农耕文明靠土壤肥力自贡的天然属性;1840年李比希的“植物矿质营养学说”(科学揭示)及至后来催生了化肥工业文明。两个文明,一个基于土壤肥力原始态,一个基于作物养分主要以化肥外供。近50年来,前者受限于自然生产力的桎梏,后者陷入“四高”(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产出、高排放)的生态困局,几乎割裂了土肥之间“有机”与“无机”的共生关系。2015年,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提出了“腐植酸 ? 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”,2017年升华为“腐植酸有机 - 无机营养供给理论”,实现了土肥革命的第三次蝶变,既填补了前两次学说的哲学裂隙,又重构了“土肥和谐命运共同体”,这是第三次土肥革命的全球制高点。

二、理论基石:两大指针之土肥

“腐植酸有机 - 无机营养供给理论”是第三次土肥革命的突破,源于两大指针的哲思与实践。“让腐植酸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”的反哺路线与“让黑色腐植酸将白色化肥转变成腐植酸本色肥料还土壤本色”的“两机互补”方针,充分揭示了土肥和谐的人间正道,是农耕文明的哲学升华。①反哺路线:从土壤中来到土壤中去。腐植酸是土壤的“生命核”。黑土地肥得流油,流的就是腐植酸。《黑土地保护法》第二条明确规定,黑土地是指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,性状好、肥力高的耕地。主要成分是黑色腐植酸。化学农业使得土壤腐植酸“库存”急剧下降,反哺路线强调“取之于土还之于土”。②“两机互补”方针:对立统一科学升华。“两机互补”是该理论的核心所在。“黑色腐植酸”与“白色化肥”两机结合,是通过腐植酸的胶体特性与官能团作用,实现养分缓释、离子螯合与微生物激活的协同效应。它既保留了化肥的高效性,又兼具腐植酸的生态性,二者“1+1>2”,并非简单叠加。实验证明,腐植酸 - 无机复合肥可使氮素利用率从35%跃升至 52%,实现了“高效 - 环保 -优产”的多重目标,打破了“有机与无机”的二元对立,开创了“土肥和谐共生”的新范式。

三、十年实证:土肥和谐的中国方案

十年实践证明,该理论中国实践的价值已超越国界,成为破解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密钥。在中国东北黑土地,腐植酸肥料使土壤有机质年提升0.2%,化肥减量30%的同时玉米增产8%;在华北盐碱地,腐植酸 - 无机复合体技术让作物出苗率从不足40% 跃升至85%。利用该理论指导的生产模式在东南亚水稻产区推广后,氮素利用率从35% 提升至52%,直接减少流域氨氮排放21%;在非洲撒赫勒地区,中非合作项目将腐植酸技术与旱作农业结合,使退化土地生产力恢复周期缩短60%;在拉美咖啡种植带,腐植酸 - 无机缓释肥替代传统化肥后,土壤pH值波动幅度降低40%,显著提升了经济作物的气候韧性。这些成果,是“有机生命体重建 - 养分精准调控 - 土壤生命复苏 - 共生价值凸显”多元聚合的系统创新,经受了从寒带到热带、从酸性红壤到碱性荒漠的全球性考验。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在《2024全球土壤健康报告》中指出:中国腐植酸有机 - 无机营养供给理论的应用,使农田系统碳汇能力提升35倍,为全球实现“零饥饿”与“气候行动”双重目标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。该理论不仅是中国的,更是世界的——它既克服了欧美有机农业低效化痼疾,又规避了发展中国家粗施肥的生态代价,为重构人类农耕文明开辟了新纪元。

四、哲学内核:土肥和谐的多维重构

该理论以“两机互补”为基石,致力于“三生共赢”(生产 - 生态 - 生活协同)。土肥和谐的要义是,土离不开肥,肥离不开土,土肥一家亲,腐植酸总关情。腐植酸作为“土壤生命核”,既非纯粹的有机载体,亦非简单的养分媒介,而是连接矿物世界与土壤生命世界的“生态桥梁”。认知上的突破,让施肥行为从“养分注入”升华为“系统唤醒”——通过激活土壤微生物群落、重建团粒结构、平衡元素循环、肥效充分利用,最终实现“以土为基,以核(腐植酸)为命,以肥为养、以种为本”永续发展的普世价值观。

五、未来启示:土肥和谐的全球担当

十年砺剑,重构土肥和谐新关系,该理论的世界性意义愈发清晰。在中国,这是破解“耕地保护 - 粮食安全 - 生态安全”三角难题的一大法宝;看全球,这为破解“鲍曼悖论”(粮食增产需求与生态保护矛盾)提供了中国方案。据国际肥料协会(IFA)测算,若全球30%农田采用该理论指导,每年可减少1.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,相当于新增 7 亿亩森林碳汇能力。更深远的变革在于破除“有机与无机”二元对立思维迷障,即农业可持续发展绝非“倒退至传统”或“透支未来”的单选题,而是可以通过该理论指导,实现“鱼与熊掌兼得”,以缔造全球土肥文明新形态,再塑农耕文明新场景。


(中腐协秘书处  供稿)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