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抗病在即,腐植酸抗病能力再增强
近年来,玉米南方锈病、穗腐病、穗期蛀食性害虫危害程度加重,腐植酸通过促进玉米健壮生长、改善根际土壤环境及与药剂协同增效等多重作用,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。现分享6篇近年来腐植酸增强玉米抗病能力研究成果的文献,供大家参考。
1、陈路生等人将腐植酸钠、硫酸锌肥、井冈霉素水剂与木霉优化组合创制一种复合颗粒剂,研究其对玉米防病增产效果。结果表明:加入单一腐植酸钠的最佳剂量为:6.25g/kg;加入单一硫酸锌肥的最佳剂量为:18.80g/kg;加入单一井冈霉素水剂的最佳剂量为:40mL/kg。正交试验结果表明:当颗粒剂中同时含有腐植酸钠、硫酸锌肥、井冈霉素水剂成分时,硫酸锌肥对木霉复合颗粒剂的产孢影响最大,其次是井冈霉素水剂和腐植酸钠。腐植酸钠、硫酸锌肥、井冈霉素成分对颗粒剂中的木霉产孢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。木霉复合颗粒剂在田间对玉米茎腐病、纹枯病和穗腐病防效明显,防效在60%以上,增产6%以上。[来源:《中国生物防治学报》,2024,40(4):874~883]
2、杨凯等人设置单施化肥(CK)、羊粪+化肥(A)、木薯渣+化肥(P)、木本泥炭+化肥(M)、味精废浆料+化肥(I)5个处理,以玉米为供试作物进行了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试验,观察了不同处理下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。结果表明:施用有机物料降低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,但提高了真菌群落丰富度,其中味精废浆料配施化肥处理的真菌群落丰富度最高,各处理土壤中优势真菌门类均为子囊菌门、担子菌门和被孢菌门。施用有机物料后,木薯渣、木本泥炭和味精废浆料处理的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增加,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降低;而羊粪处理表现出相反趋势,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,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。冗余分析结果表明,土壤pH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,其次为有机质、电导率和速效钾,而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影响较小。另外,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腐生营养型和共生营养型真菌的比例,减少病原菌的数量,其中以木本泥炭与化肥配施的效果更显著,这有利于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,为作物生产提供健康的土壤条件。[来源:《土壤》,2024,56(1):222~228]
3、沙月霞等人研究了一种防治玉米茎基腐病的微生物菌剂M2的制备方法,由混合菌液、载体、腐植酸、硫酸锌、硫酸亚铁以及硫酸钾组成;微生物菌剂M2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预防效果在58.31%~65.8%,明显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丰度,增加土壤中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;有效增加玉米田土壤中有机碳、有机质、硝态氮、全氮、全磷、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;提高玉米出苗率48.34%,增加玉米株高16.23%、提高玉米茎粗5.89%;增产效果显著,产量增产率达到52.10%,有效增加有效穗数、穗长、穗粗、穗重、玉米粒行数、穗粒数和降低秃头率,对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。[来源:科技成果,2024]
4、李炳言等人研究了不同生物刺激素对玉米生长、产量形成、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海藻糖、壳聚糖、腐植酸和γ-氨基丁酸的施用有助于促进玉米生长,腐植酸促进地下部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,增加玉米千粒重、单穗重和产量的效果最佳。腐植酸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,以及细菌、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,增幅分别为29.3%、43.9%、48.8%和40.5%,但不改变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。[来源:《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》,2023,29 (11):2172~2180]
5、马钦波等人以腐植酸、尿素、磷酸一铵、氯化钾为原料,采用高塔复合肥生产装置生产有机无机颗粒复合肥,再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对其进行包膜处理,制得具有防控土传病害功能的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。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,施用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玉米产量比常规施肥的增产11.6%,玉米生育期缩短4d,玉米对土传病害的防控率提高42%~54%。[来源:《肥料与健康》,2021,48(4):64~66]
6、李聪聪等人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从11种杀菌剂中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。同时选取对两种叶部病害兼具防效的最佳药剂再与中量元素水溶肥、腐植酸、氨基寡糖素、芸苔素内酯等产品混配开展田间药效试验。结果显示,25%戊唑醇WP4000倍液与4种增效产品混配后均能使其对玉米小斑病及弯孢叶斑病的防效提高。在玉米小斑病防效测定中,25%戊唑醇WP4000倍液与氨基寡糖素、芸苔素、腐植酸混配后防效均达到50%以上,其中与氨基寡糖素混配后防效最高,为63.80%。在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效测定中,仍然是25%戊唑醇WP4000倍液与氨基寡糖素混配后防效最高,为64.10%,其次为25%戊唑醇WP4000倍液与腐植酸混配,防效为58.40%,相比单剂戊唑醇WP4000倍液的防效分别提高了22.98百分点和17.28百分点,与单剂戊唑醇WP2000倍液的防效无显著性差异。[来源:《植物保护》,2022,48(3):342~348]
(中腐协秘书处 供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