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最新动态 > 最新研究揭示:铁(III)对土壤腐植酸的结构调控机制
最新动态
最新研究揭示:铁(III)对土壤腐植酸的结构调控机制
2025-07-2128

新研究揭示铁(III)对土壤腐植酸的结构调控机制

7月10日,Pellegrino Conte和Calogero Librici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《腐植酸超分子结构的顺磁性探测:固态13C核磁共振光谱揭示铁(III)诱导的重排》(Paramagnetic Probing of Humic Acid Supramolecular Structure: Iron (III)-Induced Rearrangements Revealed by Solid-State 13C NMR Spectroscopy)的发表在《化学中的磁共振》(Magnetic Resonance in Chemistry)杂志,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。该研究采用固态13C交叉极化魔角旋转核磁共振(CPMAS NMR)光谱,探究铁(III)诱导的土壤腐植酸结构变化,不仅深化了对土壤中有机-矿物相互作用分子尺度的理解,更为环境有机质的精准表征提供了全新技术路径,对土壤改良、土壤碳库稳定、腐植酸肥料研发等提供理论支撑,对提升土壤肥力、稳碳控碳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。具体研究结果如下:

1. 通过TCH随Fe/C比值变化的指数衰减分析,发现了明显的结合层级:

——羧基(187-163ppm)响应最强(衰减常数kTCH=3.5),反映出铁(III)驱动的局部压缩与刚性化;

——芳香域(163-92ppm,kTCH=2.5)和含氧脂肪族域(92-46ppm,kTCH=1.5)敏感性中等;

——脂肪族碳(46-0ppm,kTCH≈0.05)则呈惰性,证实其不参与金属配位。

补充的T?ρ(H)数据进一步凸显了铁(III)在限制分子流动性中的作用,尤其在羧基和芳香区域表现显著。

2. 基于实验数据,研究提出了全新作用模型:铁(III)作为超分子交联剂,通过一级羧基结合和二级芳香族相互作用,选择性地使腐植酸域刚性化,而脂肪族区域仍保持动态自由度。

3. 该研究的创新价值在于证实了顺磁性铁(III)不仅会干扰核磁共振的检测能力,还可作为结构探针,其中TCH和T?ρ(H)参数为量化金属诱导的重组提供定量指标。


(中腐协秘书处  供稿)
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