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读全球泥炭储量新成果
——“中俄白泥炭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”期待您参与
泥炭地虽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5%,却是全球至关重要的碳汇,其碳储量可达全球森林碳储量的两倍。然而,受泥炭地的异质性特征以复杂水文生态过程,量化全球泥炭地的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是一项重大挑战。
针对这一难题,Marliana Tri Widyastuti团队一篇最新研究成果《全球泥炭地泥炭厚度和碳储量的数字制图》(Digital mapping of peat thickness and carbon stock of global peatlands)发表在《土链》(Catena)杂志上(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)。该研究基于全球泥炭地地图(Global Peatland Map, GPM 2.0),采用数字土壤制图(digital soil mapping)方法,在全球尺度上预测泥炭厚度(peat thickness)、分层容重(BD)和碳含量( CC),为全球泥炭地碳循环分析与模型构建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。
该研究应用分位数随机森林(QRF)算法,结合地表数据(土壤、气候、生物、地形等),构建了区域性的泥炭厚度模型以及全球性的容重(BD)和碳含量(CC)模型。
1.泥炭厚度模型基于约27000个数据点,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,其中非洲泥炭地的预测精度最高,验证决定系数 R2 达0.61。
2.容重模型(约19000个点)和碳含量模型(约9000个点)在不同土壤层中的表现差异较大,平均验证R2分别为0.45和0.22。
3.特征重要性分析表明,海拔和气候是驱动泥炭属性空间分异的关键预测因子,在拉丁美洲和南亚-东南亚地区尤其显著。
4.将模型应用于全球1公里分辨率的协变量数据,预测的泥炭厚度图与现有的高分辨率区域地图吻合度良好。结合误差传递规则,估算出全球泥炭地(覆盖面积675万平方公里)的碳储量为942±312 Pg C,为泥炭地碳汇功能评估提供了权威基准。
值此2025年8月22日-25日“中俄白泥炭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”将在我国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之际,欢迎泥炭行业同仁齐聚长春,聚焦三国在泥炭地资源禀赋、技术储备与市场需求的天然互补性,推动形成“科研协同—技术共享—市场联动”的国际合作新格局,共绘泥炭地保护与泥炭智慧农业的美好未来!
(中腐协秘书处 供稿)